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电子农务 > 科技动态> 正文

“薯类鲜湿粉条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成果通过评价

2022-08-24 09:22:55 作者:王壹 来源: 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763
【字号 】 【打印】 【复制链接

  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木泰华研究员牵头,北京德润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共同完成的“薯类鲜湿粉条加工关键新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成果通过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该成果致力于我国薯类加工产业技术升级,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全民营养健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研究员等7位业内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薯类种植和生产国。淀粉是薯类块茎或块根中的主要成分,在我国主要用于加工薯类粉条粉丝等传统食品。针对我国薯类鲜湿粉条加工产业长期存在易断条、不耐煮、明矾严重超标、营养成分单一、加工装备自动化程度低、掺杂现象严重等突出问题,2008年以来,木泰华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重点开展无明矾薯类鲜湿粉条加工新技术、加工关键核心部件创新以及掺杂粉条精准鉴别技术研究与开发,形成一系列创新成果。

  创新性提出将多糖与蛋白作为结构因子替代明矾生产薯类鲜湿粉条的策略,设计了高品质抗拉伸耐煮制无明矾薯类鲜湿粉条配方以及无明矾薯类营养鲜湿粉条配方,甘薯和马铃薯粉条的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1.02倍和0.76倍、煮断时间分别提高了0.73倍和1.71倍、抗性淀粉含量分别提高至27%和28%。

  创新设计了打芡和面、自动铺浆成型装置等关键零部件,创制了铺浆切割式鲜湿粉条加工装置,实现了薯类鲜湿粉条的自动化生产,使无明矾薯类鲜湿粉条的成品率提高了18.75%,达95%以上,生产效率提高了7倍。

  创建了银染电泳法精准鉴别薯类鲜湿粉条掺杂外源淀粉新技术,外源淀粉的检出限达3%。

  目前,成果核心技术已在国内6家薯类龙头加工企业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资讯信息由会员自动上传,其目的在于促进会员交流、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网友转载的信息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告之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邮箱:mdj12316@163.com
    • 点击进入生产发展平台
    • 点击进入生活富裕平台
    • 点击进入乡风文明平台
    • 点击进入村容整洁平台
    • 点击进入管理民主平台
    • 点击进入农村社区平台
    • 点击进入信息富农平台
    • 点击进入培训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