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电子农务 > 农村经济> 正文

中国粮食,喂饱中国人,造福全世界

2019-10-14 09:45:07 来源: 中国农业信息网 浏览次数:381
【字号 】 【打印】 【复制链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农业产量产值取得巨大进步,农林牧副渔业全面繁荣、协调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巨大飞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农业发展新动能基本形成;农业对外开放成就跃居世界前列;农村居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70年来,中国农业用强劲实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的成就可以用“辉煌”二字形容。今天起,中国乡村之声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中国农业 辉煌70年》,全面回顾和记录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巨大成就。

  第一篇

  中国粮食,喂饱中国人,造福全世界

  中国粮食影响世界

  2000多亿斤到13158亿斤

  8月,河南省延津县迎来最忙碌的季节。今年,种粮大户李元智家的两千多亩小麦迎来丰收,粮食的收储工作已经持续了一个月。

  种粮大户李元智

  李元智今年六十多岁,从有记忆起,种地就成了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0多年前,就在延津县这片土地上,他和父亲靠着几亩小麦田养活着一家人。在李元智看来,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仅意味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更意味着粮食不够吃,要饿肚子的窘迫。

  曾经的收粮场景

  李远智回忆说,以前,农民都是靠天吃饭,打下来的粮食根本不够吃。有一年,大家从地里打出了一千多斤小麦,村里高兴地给大家放了一场露天电影作为奖励。那时,还很少有人见过那么多粮食。

  如今的收粮场景

  如今的李远智对于吃不饱饭的记忆已不太深刻。靠着科学种田,现在他已经年入百万元,种地也成就了他的事业和理想。不过,这一路走来的辛苦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而他的故事,也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民成长的缩影。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粮食总产量仅有2000多亿斤,但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为13158亿斤。这其中,这其中,农业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旱涝保收背后的抗争

  2019年夏,我国多地迎来高温干旱天气,而在延津县,很多农户的庄稼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路边,庄稼依然茁壮成长,灌溉工作依然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旱天不旱,完全得益于当地优越的水利条件。延津县农业农村局技术站站长刘明忠说,现在一遇到干旱,各地就会利用机井对农田进行及时灌溉。

  农田边整齐的沟渠

  建造几口机井,灌溉一片农田,听上去简单,但背后却是这个农业大县与大自然抗争的漫长历程。刘明忠告诉记者,80年代,延津县的土地还是非常贫瘠的沙地和盐碱地,别提种出好粮食了,就是普通小麦也种不出多少。当地通过引黄工程,把黄河水引进农民的地里,慢慢地,延津县的土壤得到根本性改变。后来,国家大力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又把延津县的坡地全部变成了平地,耕地面积越来越大。终于,这块曾经并不被人看好的地方变成了沃野平原。

  正在建设的小型水利工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耕地灌溉面积10.2亿亩,比1952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1.9%。

  正是因为中国人不屈不挠,敢于对抗恶劣自然条件的勇气,如今,中国的粮食安全才有了绝对保障,中国人的饭碗也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所谓旱涝保收,就是不管天气怎么变化,都不会因为下雨过多出现涝灾,或者因为天气干旱出现旱灾。70年间,在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国家确实花了很大的钱。”

  一颗小麦的种子有多重要?

  李久勇是豫粮集团旗下一家小麦产业公司负责人,已经和粮食打了20多年交道,什么样的小麦能卖什么样的价格,看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他说,这些年让他感触最深的是,农户售卖的粮食质量越来越好,这得益于品种的改良。

  李久勇:“豫北的小麦98%都是一级麦。厂里边生产的是专用粉,主要是做面包、拉面。它首先用的原料是优质小麦,加工出来以后主要是做高端的产品。”

  豫粮集团正在进行粮食收储

  一颗小麦的种子到底有多重要?曾经,很少有人会仔细思考。但作为行业内的大型粮企,却被这个问题深深困扰。以前,中国的食品企业要想制作一包方便面,原材料却不能从中国的土地上获取。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强筋小麦的育种工程正式启动,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之后,如今,属于中国人的强筋小麦,终于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公司的种植基地,这里试种的1000多亩强筋小麦——郑麦368已经收割完毕。现在,河南省食品企业生产所用的强筋小麦,已经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在李久勇看来,强筋小麦种植的成功,是中国小麦种植向优质高效发展的重要一步,更是中国农业扬眉吐气的骄傲一刻。李久勇说,单纯依靠国外进口是不可靠的。中国的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而事实证明,中国人自己的小麦也完全可以生产出享誉世界的高端面粉。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新中国成立70年间,我国粮食作物育种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目前,我国已经对1.5万份种质资源开展了精准鉴定。截至2018年,国审、省审品种达3万多个,水稻、小麦育种居世界领先水平,杂交玉米出现一批高产、抗病、抗倒品种。

  郑麦368强筋小麦种植基地

  中国在粮食安全上的大力作为和显著成就,不仅解决了“中国饭碗”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2018年,中国的粮食总量达到6.58亿吨,中国人口总量13.95亿人,中国人均占有粮食472公斤。2018年,全球人均粮食350公斤,中国超了122公斤。”

  中国粮食影响世界

  2019年,在湖南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在致辞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它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这位90岁(虚岁)的老人,将自己一生的心血付诸于杂交水稻的研发之中。现在,由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种植的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记录。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我国已经为近8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

  袁隆平:“这是件好事情啊,为什么不让世界共享?为什么不呢?全球有1亿6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一半有8千万公顷,按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2吨,可以增产1亿6千万吨稻谷,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啊!”

  2006年起,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中,我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95%的粮食自给率,从容应对国际粮价波动,保持了粮食供应稳定。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走深走实过程中,中国的农作物种植、农业机械化等技术,正助力沿线粮食短缺国家生产出更多粮食。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中国靠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靠自己的供给解决自己的需求问题。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中国的农产品、农业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分享。”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粮食产量实现质的飞跃。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粮食生产从追求产量转变为追求质量。2018年,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亿,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人口,同时也为全球粮食安全、贫困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资讯信息由会员自动上传,其目的在于促进会员交流、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网友转载的信息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告之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邮箱:mdj12316@163.com
    • 点击进入生产发展平台
    • 点击进入生活富裕平台
    • 点击进入乡风文明平台
    • 点击进入村容整洁平台
    • 点击进入管理民主平台
    • 点击进入农村社区平台
    • 点击进入信息富农平台
    • 点击进入培训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