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电子农务 > 农村经济> 正文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01-19 10:04:36 作者:金书秦 来源: 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265
【字号 】 【打印】 【复制链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具有里程碑意义。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第七部分是涉及“三农”工作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的标题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标题就是最大亮点。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从被动到主动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乡村振兴的总方针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主题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到“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还是原来8个字,但是顺序变了。

  如何理解这个变化?以前乡村振兴需要资源,各地各部门要优先保障;现在是要求各地各部门主动拿出资源来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支持乡村全面振兴。我们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更加迫切、意愿更加强烈,一定程度上,就是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从被动变为主动,从倡导变成要求。2019年8月19日,《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管全党的条例,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的条例,落实不力要问责,对象是地方党委、政府。

  为什么这样提?“三农”工作一直是我们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但在一些地方,农业“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甚至“想方设法不要”,这些都是很危险的。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不是今天种下去明天就能收。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时候,有的国家开始限制粮食和其他基础性物资出口,但是我们没有出现粮荒。2020年春节后,大量返乡务工人员暂时留在农村,乡村整体秩序依然平稳,说明农村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我们的农业可以让全国人民吃得饱,我们的农村可以让农民待得住,这就是压舱石和战略后院的作用。

  从三个维度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七部分标题的后半句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3个维度理解“全面”:全域推进,脱贫攻坚胜利收官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乡村振兴轨道;全要素推进,乡村振兴20字总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振兴要同步推进,不能厚此薄彼搞选择性落实;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全国上下、各地各部门都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用系统思维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处理不好城乡工农关系,就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际上,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也充分体现了全会提出的“系统观”思维,乡村的发展不仅关乎乡村自身,更事关全局。

  “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的四方面重要工作

  《建议》的25-28条,指明了“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的四方面重要工作,可以用4个关键词来概括:

  农业,就是要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讲的问题,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除了很多已经在做的工作外,这次专门提到要“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有专家估算,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相当于一个吉林省的产量,我们不能一边“大水大肥搞生产”一边“大吃大喝搞浪费”。

  农村,农村现代化是需要补齐的短板,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这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建议》还对县域、乡镇有了新的定位和要求,要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这是新型城乡关系的具体体现,是在新时代赋予了乡镇新的功能定位。过去,乡镇对农村具有一定的“虹吸”效应,农村的好资源都往乡镇输送。但是随着交通便利程度极大提高,乡镇面临被“架空”的尴尬境地。随着城乡的进一步融合,乡镇和村的边界将更加模糊,乡镇要抓住历史机遇,及时调整好自身定位,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改革,重点是人、地、钱的问题。农村“三块地”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包括:落实承包地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的实现形式。此外,还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小农户与现代化衔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

  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进入乡村振兴轨道后,就要思考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给出了答案,比如财政投入力度要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等。未来,还要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十四五”时期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四方面思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的一条主线就是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领域该怎么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四方面思考。

  要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看待农业农村发展。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也是国家大局稳定的根本。在重大全球性灾害、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冲击下,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实现充分自给,将成为真正的“卡脖子”问题。因此要在超越经济的层面看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问题,粮食安全跟国防安全一样,保供给就是保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保障口粮的绝对安全,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要加强而不是减弱。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将越来越少,农户收入对农业的依赖越来越低,而全社会的农产品需求却越来越大,农业的公共性功能越发凸显。所以要清楚地认识到,城里人比农民更加需要一个高质量、可持续的农业。面对“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提问,答案永远是“中国人养活中国人”,进口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对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要树立“宁可多点,不可不够”的观念,还要以“产品-服务-功能”的眼光来重新衡量农业的价值。因此,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能减弱,而是要加强。

  农业农村的支持保护要转向更加绿色、生态。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生产水平,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力,耕地就是最大的粮仓,保护耕地是最有效的囤粮手段,保护山水林田湖草就是积攒鱼虾蟹肉蛋奶。因此,未来农业支持保护资金和技术要更多投入土壤改良、节水节肥节药、农业废弃物利用等领域。

  农业自身要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绿色是农业的底色,高质量必须是绿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定是绿色的现代化。在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将产生3个方面的红利: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减量和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带来的减排红利,产品质量提升带来的产品红利,产地环境改善带来的生态红利。要通过生态补偿、优质农产品认证和市场监管、农业产业链延伸等手段将以上红利变成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基于此,可将绿色、高质量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去污、提质、增效。去污,就是生产生活过程的清洁化,实现增产增收不增污。提质,就是实现产地绿色化和产品优质化,通过完善市场实现优质优价。增效,就是绿色成为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逐步凸显,成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绿色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各地要立足本地发展阶段,既不搞冒进,也不能搞“一刀切”。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资讯信息由会员自动上传,其目的在于促进会员交流、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网友转载的信息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告之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邮箱:mdj12316@163.com
    • 点击进入生产发展平台
    • 点击进入生活富裕平台
    • 点击进入乡风文明平台
    • 点击进入村容整洁平台
    • 点击进入管理民主平台
    • 点击进入农村社区平台
    • 点击进入信息富农平台
    • 点击进入培训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