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城的乡村有能人在领跑
2020-04-16 15:10:15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77
■东京城镇着力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快人才培养,努力搭建平台,把一批“农田专家”、“生意人”、“技术能手”等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推到前台,在镇农村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上大展身手。“能人”成为东京城镇“乡村振兴”的一股重要力量,一种久违的开创事业的激情,正在这些昔日沉寂的乡村上演。
能人与产业“嫁接”
唤醒农村沉睡资源
躺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着电视,操纵手机就可以实现蔬菜大棚自动灌溉、通风、补光控温……当看到大棚的主人、振兴村书记付庆丰按下手机一个键的时候,大棚的天窗真的就开了,这让记者开了眼界,不得不佩服庆雨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园区创建人付庆丰这个能人了。
“这‘智能大棚’和过去人工维护感觉真不一样,平时在棚里的时候用这套设备人工操作浇水,等离开大棚的时候,把开关打到自动模式,就可以回家用手机控制了。”正在棚内打工的村民王常友说。
付庆丰说,“智能大棚”不算什么先进的了,他这里还有更稀奇的。他指着一盘柿子苗说,您看这柿子苗都一般高吧?间隙都特均匀,这可不是人工育苗的,全部是采用人工智能机器播种育苗的,采用全封闭生长,移栽后西红柿的产量高,还节约土地资源。
在付庆丰的带领下,整个振兴村村民都投入到种菜致富的大军中,全村棚室数量达到1500栋,其中温室500栋,真正实现了设施农业种植全覆盖。
园区种植的西红柿年产450万吨,全部销往上海、杭州、宁波等各大城市超市。彩椒年产量225万斤,主要出口俄罗斯市场。目前,园区已经流转土地750余亩,解放了一大批村民。与此同时,还拉动周围5个村加入到合作社中来,每年有200多位农民来这里就业,农民又增加了一份经济收入。
村民王常友开心地告诉记者:“我们家把一垧地流转给了付庆丰,一年给我14000多元,再加上我在他的园区上班,每天挣100元,这一年下来,能收入4万多元!”
采访中,付庆丰说:“庆雨蔬菜专业合作社已经与香港一家大型超市进行了3轮谈判,细节正在落实,如果我们的蔬菜产品能打入香港市场,不仅会拉动镇里的经济,还会带动其它农产品的销售。”
如今,庆雨蔬菜专业合作社已经形成了育苗、种植、采摘、装箱及运输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互联网引领
回乡创业奔小康
陪记者采访的镇党委书记郑泽国说:“原来百姓争着抢着往外走,现在就连名牌大学的学生都回来创业了!”他提到的大学生,就是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桥梁设计专业的研究生王翯。王翯辞去了优越的国企工作,在东京城镇注册了自己的公司。王翯说,“我的家乡就在镜泊湖畔,生态好、农林产品质量‘那是嘎嘎的’”!
王翯的三叔是镇里种水稻的好把式,可年底一算账,粮贩子给他的价格,等于让他一年到头儿白忙活,自从搭上王翯的互联网农创后,一垧地能多挣9000元。他逢人就说:“我侄子这书没白念,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让我多收入这么多钱。”
“互联网+农业”不仅可以成为传统农业发展的催化剂,更可成为激发东京城镇农民参与其中的“兴奋剂”。在王翯创客展厅采访中,记者与一位来自光明村的农民攀谈起来,“我家里的地有七八亩,地势较高,种玉米和黄豆都不咋挣钱,今年想种点儿经济作物,更想与王翯签份销售合同。”
如今,王翯通过与农民签订供销合同的方式,带动了周边12个村镇数百名农民,增收近30%。他还利用各种场合为500多名农民讲授了互联网基础知识和电商销售的一系列知识,“我愿意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分享给父老乡亲,让更多人受益。”王翯说。
王翯的引领效应很快在全镇乃至周边其他乡镇传开,东京城镇的“德诚农创”园区一下就孵化出了6家创客企业,吸引了全镇30多人参与创业中。
“农村里多一些这样回乡创业的小伙子就好了!农民增收就有人带头了。”东京城镇工作人员说。
“希望尽到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乡亲增收。”王翯对未来充满期待。
如今,“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又在王翯的脑海中成型,他想借助镜泊湖旅游和渔业资源优势,再现“渔舟唱晚”新景观。
土里刨“金”
土坯房变身暖气楼
刚进入于家村,一位村民就对记者说,陈荣锋书记是村里远近闻名的木耳栽培专业户,可他自己富了没忘乡亲,自从乡亲们把他选上书记后,他就把多年摸索的栽培黑木耳的经验,手把手地传授给了乡亲们。2004年,他带领乡亲们申请了“黑木耳专业合作社”,2013年,全村100多户村民种植地栽黑木耳,当年就实现了人均收入16712元。
赵国东是合作社社员,他的底气来自陈荣锋,要不是陈荣锋手把手指导他养殖黑木耳,现在可能还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苦日子。现在一提起陈荣锋,他是从心里往外佩服,陈荣锋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他和乡亲们说,听陈书记的准没错儿。
在乡亲们眼里,陈荣锋就是神通广大的“能人”!
于家村地处村镇接合部,镇内高楼林立、绿树成荫,与几步之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于家村形成鲜明对比。村党支部书记陈荣锋借着被省确定为省级新农村试点的机会,一个棚户区改造的想法浮出水面。但应运而生的难题也摆在了他的面前,钱从什么地方来?村民平房拆迁思想工作咋做?地产商怎么招?
一道道难题拷问着两委班子,骨头再硬也要啃下来!大家分头行动,解决拆迁安置,建楼招商,房屋补偿等问题。在他的带领下,7栋370套集中供热住宅拔地而起,小区建成了,陈荣锋的头发也变花白了。
分房这天,村民们欢聚在小广场上,敲锣打鼓庆祝富足、文明、和谐的农家新貌。
土地流转出去了,农民也住上楼了,接下来干点儿啥?由于技能低,许多农民在土地流转后,在镇上或到市内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劳动。陈荣锋认识到,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会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技能低的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将加大。
陈荣锋率先在村里开展了村民技能培训,他请来了具有专业特长的老师免费给村民培训家政服务、面点和幼儿护理等知识。如今,经过培训的村民都有了一技之长,在人才市场还挺抢手。
时至傍晚,于家村口的休闲健身广场逐渐热闹了起来,孩子们出来嬉戏玩耍,村民们逛着超市。“夕阳下炊烟袅袅,暮色中广场起舞”的优美画面已成为于家村的新常态。
能人当家治村
激发活力更添和谐
眼前这个美丽的新村是镇里最大的村,1110户,4125人。你可能很难相信,光明村在几年前还是全镇有名的穷苦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为远近有名的文明村,人均收入每年近两万元。
4月26日,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并没见到村书记褚德文,村会计王忠华告诉记者,书记从过年到现在就一直没闲着,这又去外地跑项目了。听说有记者来村采访,在广场锻炼的村民一下把记者围拢起来。
“我们褚书记那可是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通过发展‘小粒豆’的订单种植,带动了很多乡亲走上了致富路,尽管他言语不多、大字不识,但做事公道,在老百姓心中威望老高了。”村民李东臣告诉记者。
2014年“两委”换届前,干群矛盾突出,群体性信访多发,村内工作开展比较艰难。在镇党委的再三动员下,致富带头人褚德文参加选举并挑起了光明村党总支书记的重担。
一位村民说:“当时因为穷,村民人心涣散,村里每次组织开会,村干部要一家一户去通知,可最后,到会村民仍不到三分之一。选举时,让谁当谁都会借故推掉。”
“镇里把在外创业多年的村民褚德文请回来了。从褚书记上任后,我们家里不仅吃上了自来水,还不花钱,这是多少年都不敢想的事儿啊!”村民于长全说,通水的那天不少村民都拍成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里,让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的幸福生活。
褚德文利用人脉,引回了从光明村出去做物流生意的村民邢福民,并把70栋大棚包给了他。每年开春的时候就有30多名村民来大棚上班,到蔬菜采摘季节,每天都需要人手七八十人次,这给村民除了流转土地挣一部分钱外,腰包里又增加了一份收入。
村民李新和接过话说,现在在咱村有广场,村里还把8公里的土路全面进行了硬化,全村党员还自发捐款3万元购买了60个中国结装饰灯,装饰在村主干道新立的路灯上。光明村的路宽了,灯亮了,村民的心也亮堂了!
“我们村能有这么大的变化,要归功于能人书记褚德文。”李新和说,在2017年底的换届中,褚德文满票通过,连任村党总支书记。
白雪 晨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崔皓 记者 张振强 杨雪松 李学斌 报道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资讯信息由会员自动上传,其目的在于促进会员交流、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网友转载的信息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告之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邮箱:15837675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