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电子农务 > 农业产业> 正文

农业产业的“统分结合”及其社会基础

2019-12-23 09:15:33 来源: 中国农业信息网 浏览次数:864
【字号 】 【打印】 【复制链接

  2019年7月,北大社会学系课题组在安徽省金寨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调研。课题组走访了金寨县以茶叶种销为主导的麻埠镇桂花村和以水稻规模种植为主导的白塔畈镇凉井村。通过对比两村主导产业,对农村产业的组织形成和影响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一、农业产业的两种组织形式
  桂花村茶叶种植的组织形式为“小农经营+市场体系”。小农经营指农户依靠自有劳动力,在自家承包地上种植茶叶。茶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投入特征为:效率低且无法机械化;季节性强;有明显家庭分工;茶叶种植、采摘环节以自己家劳动力为主,很少雇佣劳动力。市场体系指采摘后收购、加工和销售依赖本地茶厂、茶贩以及这些主体建立的市场网络。

  凉井村水稻种植的组织形式为“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指凉井村的大部分耕地流转给大户经营。社会化服务指水稻种植的大部分环节通过向社会化服务主体购买技术和设备服务来完成。

  二、农业经营组织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劳动过程

  1.茶叶的种植、采摘以小农经营为主,主要由茶叶的劳动过程决定。茶叶的种植、采摘需要高劳动力投入,又有很强的季节性,无法通过机械化替代劳动力投入。技术细节上:一是茶叶亩均收益较高,且只需妇女劳动,农户不愿意流转土地;二是茶叶价格波动大,清明节前的一周每个劳动力在自家茶园里能够获得两三千元的收入,机会成本很高,不会为了每天100多元的工资去为别人劳动,清明过后茶叶价格飞速降低,雇佣采摘也不划算;三是鲜叶采摘有很高的技术要求,雇佣经营和规模经营都相对难以保证质量。

  2.水稻种植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和社会化,克服了农业雇佣和管理中的交易成本问题,使水稻的规模经营成为可能。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整地、施肥、育秧、插秧、除草、除虫、田间管理和收割)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种植大户在许多生产环节上都实现了机械化。

  (二)亩均产值

  1.茶叶的亩均收入很高、产业链条长。茶叶收入水平较高,家庭的辅助劳动力留村采茶,形成了“特色农业+外出打工”的家庭劳动力分工模式。金寨县部分乡镇围绕茶叶生产形成了收购、加工和运输等长产业链,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使很多人在乡村就业。

  2.水稻的收益水平较低,形成了凉井村不同的人口流动趋势和家庭劳动力配置模式,反过来又影响了产业的组织形式。在金寨县,农户种植水稻每亩大概可获得460元的收益。水稻亩均收益低,兼业种植水稻比较麻烦,农户纷纷外出打工。凉井村长期务工比较多,很少有家庭兼业的情况。

  (三)外部环境

  1.茶叶的小农经营依赖市场网络。因茶产业链条长,形成了复杂的分工合作。特色农业的发展对市场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茶叶附加值,挖掘茶叶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

  2.水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大户经营的重要基础,解决了农业经营的技术问题。尤其是高技术投入的育秧环节,需专业的团队和专门的设备。

  (四)产业的社会基础

  1.“统分结合”与农业劳动管理的社会基础。茶叶品质提升对“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利用和激活农业产业的社会基础。既依靠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保证茶厂的货源和质量。目前合作社之所以难以做实,很可能是合作社没有充分调动、利用社会基础。

  2.规模经营背后的社会基础。水稻种植的许多环节可以用机械替代,但技术还要落实到人。因此规模经营不能脱离既有的社会基础,必须以社会基础为依托:一是大户借由一定的社会基础才能处理好与村庄的关系;二是在规模经营过程中要调动关键人的社会资源进行经营管理。

  三、家庭生计模式对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调查地区的农村家庭生计模式有两个主要方面,即工农结合的劳动力分配和代际接力的财富积累过程。

  (一)务工为主,务农为辅。该地区劳动力务工产业相对集中,形成了“务工为主,务农为辅”的格局。

  (二)代际分工,接力进城。青年务工,老年务农。家庭劳动力的代际更替以子代婚姻为节点。婚姻使女儿离开原生家庭,使儿子承担起家庭财富积累的任务。  

  四、政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农业的经营形式受一系列因素影响,规模经营要结合农作物的技术特征、区域内劳动力资源禀赋和劳动管理难度等因素谨慎考虑。

  (二)统筹兼顾,探索分户经营和统筹经营协调机制。如何在农户“分”的基础上实现统筹经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要扶持市场主体,建立地方性品牌,提高产业附加值;也要思考如何实现市场主体、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链接,建立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与茶叶品质控制的标准与体系。

  (三)精准施策,探索多层面的农业经营支持政策。生产奖补和农业保险是全国实践中比较普遍的两种做法,可以推广。

  (四)主动作为,改善返乡能人的就业创业环境。“飞来”的产业难以落地,往往因为缺少连接产业和乡村的本地能人。应该给予基层政府更多的政策工具,让家乡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业。

  (五)全域发展,树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思维。青壮成员在外,年迈成员在村,年幼者随学业辗转迁居,农村直系家庭的三代人各随产业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县域经济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之间相互补足的良性发展。(作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周飞舟调研组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资讯信息由会员自动上传,其目的在于促进会员交流、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网友转载的信息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告之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邮箱:mdj12316@163.com
    • 点击进入生产发展平台
    • 点击进入生活富裕平台
    • 点击进入乡风文明平台
    • 点击进入村容整洁平台
    • 点击进入管理民主平台
    • 点击进入农村社区平台
    • 点击进入信息富农平台
    • 点击进入培训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