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 生活富裕 > 致富经> 正文

刘三哥的养蜂“慢四步”

2017-12-07 10:00:33 来源: 中国农业信息网 浏览次数:387
【字号 】 【打印】 【复制链接

  近日,綦江区中峰镇白峰村,刘永宏正在自己的刘三养蜂场里忙碌,为蜂群过冬做准备。

  “他们有的叫我刘三哥,有的叫我刘蜂子。”刘永宏和笔者兴致勃勃地聊起了他的养蜂故事。

  24年养蜂经历,从不会养蜂到养蜂大户,刘永宏前后经历了四个阶段,极富传奇色彩。

  飞来一群土蜜蜂,事业起步了

  1993年春天,打工回家的刘永宏正计划找点什么事干,一群蜜蜂飞到了他家附近。他找来一个蜂桶,将蜜蜂赶进去,这群蜂居然就在里面安家了。

  “从此,我就和它们结缘了。”刘永宏说。

  当时,他是个养蜂门外汉,啥子技术都不懂,任凭这群蜂自生自灭。

  到秋天时,居然取了20多斤蜂蜜,每斤卖20元,刘永宏一下子就赚了500多元。当时的物价,养很大一头肥猪才值300块。

  “居然比养一头猪还值钱!”诧异中,刘永宏坚定了养蜂的念头,从此走上养蜂路。

  拜师一个养蜂人,蜂场换装备

  刘永宏一心养蜂后,反而出了些幺娥子——搞了3年,才发展到4桶蜂,而且再没出现像第一年那样一桶蜂收20多斤蜜的高产量。

  刘永宏意识到自己缺技术,需要拜师学艺。

  1997年,刘永宏找到附近桐林沟山上的养蜂人徐天杰,合作养蜂。3年时间,刘永宏一边干一边学,学会了做蜂桶、分桶、做蜡板和蜜蜂的日常管护等技术。

  新式蜂桶使用人工蜡板,减少工蜂在做蜡板上花的时间,促进工蜂将精力投入到酿蜜工作中。

  同时,蜂群中专门负责交尾的雄峰,自身不产蜜,需要工蜂产蜜供养。新式蜂桶人工蜡板的蜂眼大小固定,有效减少了雄峰的数量,减轻了蜂群负担,工蜂产的蜜能更多贮存下来。

  “用新式蜂桶,一群蜂比老式蜂桶至少多产5斤蜜。”刘永宏将自家的蜂桶全部换成新式蜂桶,蜂群得到发展,蜂蜜产量也比过去高。

  捡来一本专业书,技术大提升

  2001年,刘永宏自己单干。到2007年,蜂群规模扩大到70桶。

  那时,土蜂蜜市场价每斤卖到80元,然而刘永宏发现,自己每年只有四五万元收入。

  “有的蜂群一年下来一斤蜜都收不到。”刘杨宏觉得,自己的技术还需进一步提高。

  比如,一个很旺的蜂群,如果出现囊状幼虫病,蜜蜂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就灭了。

  “幼蜂还没成形就死了,蜂群不灭才怪。”刘永宏说,他还不具有诊断蜂群病症的能力,更不能对症下药,蜂群无法持续壮大和高产。

  一次,他到一个朋友家做客,偶然发现一本养蜂的专业书籍,如获至宝,立即将这本书收入囊中。

  刘永宏用了几个月,将这本书的内容烂熟于心,从此,他学会了给蜂群消毒、防病、治病。

  “一颗氯霉素、土霉素就能治好囊状幼虫病,只要几分钱的成本。”刘永宏说,过去遇到问题束手无策,现在能轻松搞定了。

  成为一个土专家,远程教徒弟

  最近,刘永宏参加区农委组织的几次养蜂技术培训,专家授课让他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得更加紧密,养蜂更是得心应手了。蜂群发展到120余桶,一年稳定收入10多万元。

  一些想养蜂又缺乏技术的农民找上门来,希望刘永宏卖几桶蜜蜂给他们养,更重要的是,想请他“随时指点指点”。

  丁山镇余光全去年从刘永宏处购买了10桶蜜蜂,现在已经发展到20多桶。

  近日,余光全又到刘三养蜂场观摩学习,刘永宏热情接待了他,养蜂技术有问必答。

  “如果时间紧,我就在电话中请教。”余光全说,他用手机将出现问题的蜂群拍照片、视频传给刘永宏,电话中讲清楚病症,刘永宏就能准确支招,帮他解决问题。

  “我亲身经历过,学养蜂的过程好漫长、好艰辛。”刘永宏说,面对前来取经的村民,他一点儿也不藏私,同时自己也明白,养蜂事业需要终生学习,多交流没有坏处。(重庆日报农村版)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资讯信息由会员自动上传,其目的在于促进会员交流、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网友转载的信息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告之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邮箱:mdj12316@163.com
    • 点击进入生产发展平台
    • 点击进入生活富裕平台
    • 点击进入乡风文明平台
    • 点击进入村容整洁平台
    • 点击进入管理民主平台
    • 点击进入农村社区平台
    • 点击进入信息富农平台
    • 点击进入培训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