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 踔厉奋发 东宁市农业农村工作实现跨越发展
近年来,东宁市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现代化农业。全市上下砥砺前行,实现跨越发展,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谱写了农业工作新篇章、展现了农村工作新作为。
近年来,东宁市深入实施“木耳当家、果药接续”发展战略,全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态文明显著增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新跨越。
目前,东宁市已建成200亩以上黑木耳园区39个,2021年,黑木耳种植规模9亿袋,年交易量10万吨、交易额65亿元,带动全链条销售收入近百亿元。以山友、宏福等为代表的规上黑木耳加工企业达10多家,研发推广木耳酱、冻干木耳等20多款新产品。“东宁黑木耳”以843的品牌强度和181.27亿元的品牌价值蝉联中国地标产品食用菌类第一名。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绥阳中药材特色小镇成为我市道地药材多功能基地展示窗口,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以建设寒地果乡为目标,年产苹果、葡萄、李子、杏、梨等各类水果3.686万吨,“龙帅苹果”、“九保桃”以其独特口感享誉省内外。今年,粮食总产预计达到4.5亿斤,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十六年位居龙江榜首,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东宁市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截止目前,东宁市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资21900多万元,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38个,13个示范村正在加紧建设,培育菜园经济示范村30个,村庄绿化与产业发展实现双赢,生态文明显著增强,“河长制”实现有能有效转变,“田长制”、“林长制”取得扎实成效,菌袋治理坚持“标准化堆放、专业化处置、市场化利用”工作模式,基本实现应收尽收。农业“三减”工作不断深化,测土配方施肥、带药下田等技术全面落实,进一步扩大人工造林、集体林更新、村庄绿化成果,我市成功跃居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全省第一梯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形成了以产业扶贫项目为主、临时公益性岗位为辅、就业促进政策为补充的稳增收机制,实现了由脱贫攻坚到推动乡村振兴的升级转变。累计争取资金1.4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建成近30万亩,顺利推进南村菌包厂、道河菌包厂、转角楼采摘园等农业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来源:东宁市融媒体中心
撰稿:牟拓丞
校对:谢凯
一审:谢凯
二审:高嘉鸿
三审:邓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