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 乡风文明 > 农民书屋> 正文

秸秆禁烧,既念好“紧箍咒”又要找好“出路”

2020-04-16 09:38:40 来源: 牡丹江新闻网 浏览次数:222
【字号 】 【打印】 【复制链接

  秋意已浓,忧虑空气质量的时间窗口又开启了。

 
    去年,我省史上最严的禁止秸秆露天焚烧规定开始实施,一场禁止焚烧秸秆的攻坚战在全省问责百余名干部、多部门严防死守半个冬天的攻势之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天变蓝了,空气好了。
 
    最近,笔者在下乡途中看到,公路两侧的田地里又有成片成片的待处理的秸秆。不禁担心,又一场考验要来了。
    秸秆焚烧不是新话题了。全社会对其危害性以及治理难度,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研究表明,秸秆焚烧对雾霾的“贡献率”约4%,在特定时段,大规模集中焚烧秸秆是生成雾霾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禁烧令”的“紧箍咒”越来越紧,农民私烧秸秆会被罚款甚至拘留。关键时期,一些基层干部在田间村头安营扎寨,昼夜严防死守。但严格的规定和问责,有时也不能完全缚住秸秆焚烧这匹“野马”。
 
    烧,污染环境;不烧,没法种地。大禹治水、疏堵结合,秸秆禁烧,严防的“紧箍咒”不能放松,也需要在疏导上多下功夫。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我们要真正破解农民思想认识问题这个禁烧关键所在,有针对性地破解秸秆禁烧窘境,多给秸秆找出路,多从技术、补贴上做文章,借助市场的力量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鼓励和支持农民使用先进技术和机械进行秸秆还田,通过加大补贴等方式减轻农户因秸秆还田而增加的成本。
 
    既念好“紧箍咒”、又找好“出路”,相信秸秆禁烧一定会从不能烧、不敢烧最终转变为不想烧、不用烧。(文超)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资讯信息由会员自动上传,其目的在于促进会员交流、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网友转载的信息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告之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邮箱:mdj12316@163.com
    • 点击进入生产发展平台
    • 点击进入生活富裕平台
    • 点击进入乡风文明平台
    • 点击进入村容整洁平台
    • 点击进入管理民主平台
    • 点击进入农村社区平台
    • 点击进入信息富农平台
    • 点击进入培训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