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棱市腰岭村40年的风雨变化
2020-04-16 09:51:43 来源: 牡丹江新闻网 浏览次数:277
腰岭村曾经是一个从穆棱镇开车经过20分钟车程才能到达的闭塞小村,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腰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进入腰岭新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一条条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一个个喜笑颜开的村民,均能深切感受到一个腰岭移民新村的美丽蜕变。
小城镇化的新村建设
腰岭村,始于1958年,因腰岭子山而得名。位于穆棱镇南部16公里处,辖3个自然屯,303户,1460口人,劳动力341个,外出务工230人;耕地11630亩,有林地面积1410亩。曾经的腰岭村的种植业以晒烟、大豆、玉米、白瓜为主,畜牧养殖业以牛和猪为主。
2008年,得知红塔集团在穆棱市有收购计划,穆棱镇立即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晒烟产业,建设腰岭晒烟示范园区800亩,成功申请注册“腰岭烟”品牌。“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腰岭村顺理成章地成为红塔集团优质晒烟生产原料基地。
现在的腰岭移民新村位于奋斗水库坝址下游2公里处,有63户移民,新村采取市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基础设施、统一建房、统一装修的“五统一”建设模式。村内规划建设商服一条街和休闲广场一处;两纵四横二十巷9.6公里的村内道路全部硬化、绿化、亮化;强弱电、雨排水采取地下埋设。新建移民新村污水处理站,使村内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移民新村按照移民意愿设计了四种户型,分别是:45㎡、60㎡、75㎡和90㎡。全天二十四小时供水,室内设有卫生间、热水器;室外设有渗水井,基本达到移民拎包入住条件。
为了解决搬入移民新村的失地移民生产生活问题,在新村和明新村,市政府投资为移民建设了258栋设施农业大棚,其中20栋为蔬菜大棚,238栋为食用菌大棚,用于移民发展棚室经济;同时依托奋斗水库水利风景区打造旅游产业,引导移民创建自己的“农家乐”餐饮品牌、“自驾游”观光品牌,“纯绿色”采摘品牌,带动新村移民率先迈入小康社会。
幸福生活曾经不敢想
跟着镇领导的脚步,我们走进了老书记刘国香的家中,感受老书记乔迁新居的喜悦,一进院映入眼帘的就是两块种着时令蔬果的菜地,老书记边摘着黄瓜、柿子边说:“我们自家的菜地从不打一滴农药,有虫子了就用手捉,用草木灰杀虫,自己种的吃着才有味道。”老书记的家里,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屋被打扫得干净整洁,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由老式的旱厕变成了水冲厕。据了解,移民新村规划设计厕改242户,厕改前多数村民受思想禁锢,村民家都是室外的老式厕所,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穆棱镇党委提前谋划设计厕改方案,并先后组织两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把传统的室外厕所改为室内水冲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落实,达到全村覆盖率100%,并在村内建设2个室外公共水冲厕所。刘国香知足地说:“我们也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室内水冲厕的建成,既解决了过去想解决而一直没有解决的民生难题,又补齐了这块影响村民生活品质的短板,更给予了村民更多‘幸福感’”。
出了老书记的家,我们走在干净整洁的街道上,不禁让人想到在以前的农村街道上,总是停着拖拉机或牛车,有的门前堆放柴草,甚至在街道上闻到牛粪或猪圈里的气味。大家不禁心生疑惑,新村不让养家畜吗?新村的农机具放哪呢?一位村民向记者介绍,为了提高移民新村居住环境,镇里领导积极推行大型农机具集中停放、家畜集中饲养。而且新村道路全长10.277公里,公路涵洞三座,泄洪沟两道各360米长。新村主次干道、巷道错落有致,雨污分流、排洪功能完善。这惊人的数字让记者心生感慨:以前的村子里也只有主道是水泥路,但是没有排水设施。再看此时脚下浅灰色的硬化路,像几十条琴弦错落镶嵌在新村的房前屋后,人们每次走过它就像是在奏响幸福生活的旋律。路的两侧就是房前屋后,都留有栽花池,腰岭村村民怀着对新家园的热爱,都在院子外栽下金黄的臭菊,红色的串红,紫色的矮牵牛,朵朵芬芳美化了新村的环境。
缔造幸福的惠民政策
“他们腰岭村,农民也有退休金了,真希望成为他们村儿的!”当邻村人带着羡慕甚至嫉妒的语气感叹时,腰岭村人自豪地说,“这是真事儿!”村里男性村民到了六十周岁,女的到了五十五周岁的已经开支了,工资足够自己的生活费用,不用儿女,自己就能养活自己。为此,腰岭村的老人想起来就要说一遍。以前这个年龄的人还在地里挥汗,农民的命运似乎就是活到老干到老,直到干不动了才算“退休”,可是那时也到了生命的尽头。如今,在村道上随处可见“年轻化”的六十多岁的老人,他们也像城里人一样散步,他们脸上带着笑容在闲聊,他们见面仍然爱说:“要不是修水库,咱能有工资呀?”“还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啊!”年轻人也吃了定心丸,因为政府也为他们办理了养老保险。过去即使遇上丰年收入很高,可是他们仍然不舍得花钱,他们会说:“趁着年轻多干点,等岁数大了就干不动了。”现在,他们会说:“咱们退休了就啥也不干了,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生活!”
腰岭村的年轻人一改过去只靠种大田收入的理念,他们迁入新村后,目光变长远了,理念更新了。腰岭村移民尹士军告诉记者:“我们有养老保险,有银行存款,再住上集体供热的房子,真是没啥愁事了!这两天大伙正研究草莓、樱桃的种植,今后的日子保证锦上添花、红红火火!”
为确保村民能发展、能致富、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移民收入,穆棱市、镇两级政府提前筹措资金,启动了产业扶持政策。规划土地350亩,投资535万元,设计食用菌吊袋木耳大棚103栋,共种植黑尊四号黑木耳206万袋。村民以承包的形式,每栋2000元承包进行自主经营,承包费注入穆棱镇脱贫奔小康基金池,统一管理分配。聘请专业技术员,对食用菌种植全过程进行跟踪服务、技术指导,安全、高效促进村民增收。
多年来,腰岭村先后多次被评为“农村工作先进村”、市镇“五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牡丹江新闻网 张云洲 史玉旭 肖宝平 崔皓)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资讯信息由会员自动上传,其目的在于促进会员交流、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网友转载的信息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请告之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邮箱:mdj12316@163.com